人形机器人赛道

形式:线上仿真赛

(1)赛道简介

人形机器人赛道是一个以具身智能为核心的创新竞赛平台,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在感知、决策和动作执行能力方面的突破。参赛团队将利用九格大模型作为核心算法基础,开发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完成多样化任务的人形机器人系统。本赛道关注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、稳定性和智能交互能力,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中的任务挑战,评估机器人的全方位性能。

(2)任务概述

参赛团队需要基于九格大模型,设计并开发一套完整的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,使机器人能够在模拟的日常环境中执行一系列复杂任务。这些任务将涵盖导航、物体识别与操作、人机交互等多个方面,充分考验机器人的综合能力。九格大模型为算法基座模型,参赛队伍可以基于大模型开发,也可以通过大模型调用其他算法模型进行辅助。

比赛任务可能包括但不限于:

  • 导航与避障:机器人需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规划路径并避开障碍物
  • 物体识别与抓取:识别特定物体并进行精准抓取和放置
  • 语音交互:理解并执行语音指令,完成相应任务
  • 人机协作:与人类协作完成特定任务
  • 多模态融合:结合视觉、触觉、语音等多种输入信息进行决策

(3)设备要求

仿真平台: 官方将提供统一的仿真环境,包含人形机器人模型、传感器模拟以及物理引擎。参赛队伍需在此仿真环境中开发和测试他们的算法。仿真环境将尽可能真实地模拟物理世界的特性和挑战。

机器人模型: 仿真环境中的人形机器人模型将具有以下特点:

  • 双足行走能力,多关节自由度
  • 模拟双手抓取功能
  • 视觉传感器(RGB-D相机)
  • 触觉传感器
  • 惯性测量单元(IMU)
  • 力/扭矩传感器

开发工具: 参赛队伍可使用Python、C++、ROS等工具进行开发,官方将提供API接口文档及示例代码。

(4)竞赛时间

线上仿真赛的时间为每次30分钟,每支参赛队伍在时限内有两次机会,取最好成绩记录得分。30分钟包含了算法调试和两次完整比赛所需的时间。

在线上比赛期间,参赛队伍可以持续刷榜提交成绩,但每次仿真若超过30分钟,则该次成绩为零分,需重新开始仿真。

(5)竞赛任务详细说明

任务一:导航与避障 人形机器人需从指定起点出发,根据提供的语音指令导航至目标位置。路径中设有多种障碍物,包括静态障碍物和动态障碍物。机器人需自主规划路径,保持平衡并安全通过。

任务二:物体搜索与识别 机器人需在场景中寻找并识别指定的物体。这些物体可能部分遮挡或处于复杂背景中。机器人需利用九格大模型的视觉理解能力,准确识别目标物体并报告其位置。

任务三:精细操作任务 机器人需要完成特定的物体操作任务,如开门、按按钮、拿取杯子等。这些任务要求机器人具备精准的动作控制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。

任务四:人机交互 机器人需要理解并执行口头指令,如"请帮我拿那本红色的书"等日常指令。机器人需要理解指令中的关键信息,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。

任务五:协作任务 机器人需要与仿真环境中的虚拟人类角色协作完成特定任务,如共同搬运物体或传递工具等。这要求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意图并做出相应响应。

(6)评分标准

评分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:

导航能力(25分)

  • 路径规划合理性:5分
  • 避障成功率:10分
  • 运动稳定性:5分
  • 到达目标准确性:5分

感知识别能力(20分)

  • 物体识别准确率:10分
  • 场景理解能力:5分
  • 多模态信息融合能力:5分

操作能力(20分)

  • 抓取精度:10分
  • 操作成功率:5分
  • 操作效率:5分

人机交互能力(15分)

  • 语音指令理解准确率:10分
  • 交互自然度:5分

九格大模型应用(20分)

  • 大模型调用过程的输入输出会全程记录,根据大模型的使用情况和结果进行打分
  • 大模型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语音指令:5分
  • 大模型能够正确识别环境和目标物体:10分
  • 大模型能够合理规划任务执行流程:5分

完成时间: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队伍可获得满分,超时将按比例扣分。

(7)赛制赛程

参赛队伍要求:一个参赛队伍由2-5名队员、1-2名指导教师组成。参赛队员应具备机器人工程、计算机视觉、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。

竞赛流程

  1. 预赛:所有参赛队伍在线上仿真环境中完成基础任务
  2. 复赛:根据预赛成绩,选拔表现优异的队伍进入复赛,完成更复杂的任务
  3. 决赛:复赛中脱颖而出的队伍将获得决赛资格,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展开最终竞争

竞赛方式:线上仿真比赛,参赛队伍通过远程连接到官方提供的仿真服务器,在统一的环境中进行比赛。参赛算法需打包为Docker镜像提交,确保在官方环境中可顺利运行。